《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10:13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1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此处隐藏22071个字……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正确理解“观潮、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小节。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能按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界的奇特景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观潮”。齐读课题,理解“观”。

2、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能否用简单的语句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海潮是什么样的?

3、今天我们所要观赏的大潮可不一般,是有名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是浙江最长的一条河流,它所形成的潮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1节)齐读第1小节。理解:奇观。(注意“观”的意思)

3、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今天就让我们认真欣赏这篇课文来感受这天下奇观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2、出示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漏字,完整流畅。

(2) 完成填空:

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是每年农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观潮的最好地点。全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检查自学情况,分节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播放视频

看了视频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潮来时让人觉得气势宏伟。你从课文哪一节可以感受得到?

3、(出示第5小节)默读第5小节。(自主学习,以“你最喜欢哪一句,品一品、说一说”的方式)

(1)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

到了什么?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媒体演示:理解“横贯”。

(2) 再近些,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再近些,只见xx,形成xx)(板书:白色城墙)

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六米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3)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形容一下。(浩浩荡荡)

出示: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理解“山崩地裂”)

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

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

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4、齐读第5小节。

5、指导填空,尝试背诵第5小节。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再近些,那浪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如,好像。

6、说说潮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小结复习。

1、潮水来时给我们感觉如此汹涌澎湃,那么潮来前又给我们什么感受呢?快读2、3两节,用一个字来概括。

2、虽然潮水还没有来,但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相赶来,欣赏这一年一度壮观的景象。

3、齐读第二、三小节

4、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惹得古今中外诸多文化名人争相用自己的笔来赞美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出示: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五、拓展作业:

1、你们知道世界上那么多的大江,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的出名,如此的壮观吗?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大潮呢?这些问题就留着让同学们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制作一份知识小报,来进一步了解学习吧!

板书:

潮来前静人山人海

横贯江面

观潮潮来时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来后奔腾而去

《《观潮》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